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正拍】【4】動力鏈在正拍上的應用(二)

  前一篇概略的說明了動力鏈及正拍動力鏈的發動,接著來談正拍動力鏈的實際運用,首先還是參考下圖來複習一下正拍動力鏈的幾個重點:



  接著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上圖中正拍動力鏈各段鏈結動力的發動時機,請參考下圖:
  正拍動力鏈的發動順序及時機如上圖所示(由下向上),右向箭頭代表各段的動力鏈,左向箭頭則代表反作用力,而向上箭頭代表前段動力鏈與形成下段動力鏈反作用力的關連,最下面的右向箭頭代表整體動力鏈形成的動力總和,下面針對上圖中較需注意的地方做一些說明:
  • 重心腳蹬起:之前的文章已說明過此段動力鏈的力學原理,不再冗述,原則上重心腳的使用多與個人的習慣有關,也常受來球的速度、高度及與身體的距離所影響,這邊補充說明一下「重心腳」對正拍動力鏈的影響(以右手持拍為例)
    以右腳為重心腳:
  各位球友可以上Youtube觀看幾位頂尖好手的正拍,可以發現大部分選手都是以右腳(與持拍手同側)作為重心腳,主要原因是近代網球速度較快,選手需要更快的身體旋轉速度來回擊,因身體的旋轉軸心靠近持拍側,使得擊球力臂較短,同時位於軸心另一邊的非持拍側以同方向旋動,提供反作用力,軸心兩邊力臂一推一拉,使得揮拍時間縮短,因力臂短、加速時間也短,並非能讓拍頭以最高速甩出,不過,快速的揮拍卻能讓選手有更多的時間準備,提昇擊球的準確性。

   ◎   以左腳為重心腳: (臨時找不到費哥的圖,請老莫頂一下先)
  以左腳(非持拍側)為重心腳時,身體的旋轉軸心靠向非持拍側,擊球力臂由拍頭延伸至非持拍側的肩膀,比起以右腳(持拍側)作為重心腳時力臂更長,依據物理學的原理,當軸心轉速相同時,遠離軸心的力臂點速度愈快,因此,當以左腳(非持拍側)為重心腳時,能讓拍頭以最高速甩出,但由於力臂較長,造成加速時間變長,回擊高速球時準備時間縮短,因此一般常用回擊慢速來球或已預測到來球方向時(補充一下,因為球拍跟手臂不同,不是長在身上的,當力臂過長時手臂、手腕相對負荷過大,所以老莫很聰明的把手軸略微彎曲,稍微縮短力臂,既增加拍頭速度又不易失控),另外,如果各位注意觀察,可以發現由於非持拍側的力臂縮短,反作用力變小,因此選手在採用以左腳(非持拍側)為重心腳擊球時,常會先將重心放在右腳(持拍側),然後將左腳(非持拍側)往斜前方踏出,接著轉換重心至左腳(非持拍側),同時藉著重心往左前方(非持拍側)所形成的加速度彌補(非持拍側)變小的反作用力(這當然也是動力鏈的一環,只是難度較高,原因是身體往前移動時會造成與來球相對速度加快,不利於瞄球,不然你試試一面往前跑一面擊球就知道了)

   ◎   以雙腳為重心腳: 多了一個支點及雙腳額外造成的力臂質量,身體轉速變慢,容易造成動力減弱或動力鏈中斷,大多是在被球擠到時才會如此。

   ◎   保持擊球點與重心腳間的相對位置:由於每個人的身高、年齡、體型、肌力、反應速度、握拍方式、學球歷程等均不相同,在應用動力鏈擊球時,也會有鏈結間發力大小的差異,因此在擊球點上自然不盡相同,而當我們應用動力鏈時,必須要能保持擊球點與重心腳之間的相對位置,以便習慣成自然的運用動力鏈來擊球,這點我稱作「以重心腳來踩球點」,平日練習時就應該調整腳步,讓重心腳踏定時即已決定擊球點,方能發揮完整動力鏈的效果。
  • 手肘後拉:前面討論「動力鏈發動」時已說明過,主要是提供旋轉軸心非持拍側的反作用力及讓胸肌自然擴張。
  • 腰部反轉:這部份的反作用力實際上是在一開始「轉身」自然將腰部帶向後轉所形成的,其作用與「胸肌擴張」類似,讓腰`部肌肉群先反向拉緊,以便在發動「腰部扭轉」的動力鏈時提供足夠的肌力用於扭轉。
  • 腰部扭轉及胸肌收縮:利用腰部反轉及胸肌擴張所儲備的肌力讓軸心加速旋轉,作為後段手臂動力鏈的加速基礎。
  • 腰部鎖住:由於腰部與手臂兩段動力鏈處於鏈結狀態,前段動力鏈在「急停」時會造成力距支點往下段動力鏈移動,使得原本的「力臂」長度由前後兩段動力鏈加總瞬間縮短為只剩後段動力鏈,在施力大小不變的狀況下,力臂的縮短造成後段動力鏈的加速(這樣解釋夠深奧了吧?),我們再以圖解來說明:
  先看左圖,當腰部扭轉時由於人體關節的連動,使得手臂必然隨之旋轉(紫色右向箭頭),此時旋轉的支點約位於身體的中心,當「腰部鎖住」時,狀態轉變成右圖,由於腰部旋轉停止,使得原先的支點移到肩膀上,原本扭轉所產生的力量變成只要帶動手臂(力臂縮短),使得手臂旋動的速度變快,加上手臂的動力鏈也幾乎同時發動,兩者加總,形成突然的加速狀態,網路上其他文章常以雙節棍為例,當我們握著一端向前甩出再急停時,前端的棍棒會瞬間加速甩動,這個例子主要是說明前端動力鏈「急停」時對後端動力鏈產生的影響,但人體因為關節結構可動方向有限,加上肩部與手臂間有肌肉、韌帶環繞,且擊球時手臂也會發力加速,跟雙節棍間只有一條短繩相連且後端不發力的狀況差異甚大(這樣再不懂我就沒輒了 T_T|||,麻煩找位物理學老師來問)

   如果有打高爾夫的球友應該對此比較能體會,在下杆至腰部歸位時,腰部需要「鎖住暫停」,才不會讓腰部轉動過度把杆頭拖離瞄球點,以便準確擊球,不過,高爾夫因為擊球時的雙腳站姿,下半身呈穩定狀態,而網球正拍擊球時常是單腳著地甚或離地,全身處於運動狀態,腰部實際上是無法完全停止旋轉的,只是肌肉不再施力扭轉,讓腰部的扭轉有「暫停」的感覺,當後段手臂的動力鏈發動後,因為關節連動的關係,當手臂往前揮至一定距離後仍會帶動腰部跟著旋轉,力臂再度變長,且因人體關節結構的阻力,旋轉速度也迅速下降,但此時我們已利用之前的瞬間加速讓末端動力鏈到達極速將球擊出了。


   從下面Federer擊球的連續動作可以看出,在前四張圖中,Federer的腰部轉動的幅度甚少,胸部到肩膀也只比腰多轉了一點,而在第五張圖開始,因為持拍手的上臂已揮動至與身體約呈90度,且其運動方向遠離身體,揮動的「餘速」及肩膀連接上臂形成的阻力,使得手臂往身體內側繞行,並帶動肩膀及腰部繼續轉動。



  • 手臂揮出與手腕甩出:這邊我想提出的建議就是「量力而為」「知足常樂」,運用動力鏈來擊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以「耗費相同的力量來擊出更高速的球」「以較輕鬆省力的方式來擊出相同球速」「凡事太盡,緣份勢必早盡」(我跟自己膝蓋的緣份大概差不多了T_T|||),畢竟球拍不是長在身上的,如果讓「手臂揮出」「手腕甩出」的動力鏈過分出力或延伸力臂,即使可以加快拍頭速度,但擊球的反震力及甩動時的離心力,都很容易造成手臂、手肘、手腕的運動傷害,同時也無助於擊球的穩定性,就像F1賽車,車手必須考量彎道曲度、上下坡及輪胎磨損來控制油門,以適當的加速力過彎,而不是大腳踩油門到底,控制得當,精采過彎,稍有差錯,那就準備上「Discovery 毀滅瞬間」的節目了。

總結:


   能夠使用「完整動力鏈」來擊球當然是件很痛快(手很痛但球很快T_T|||)的事,但這需要相當的訓練及教練的指導,如果只是想改善球技,其實只要體會一個觀念:

「以前段動力鏈帶動後段鏈結轉為動能狀態,並在前段仍處於加速狀態時作為後段加速的基礎」


   後續有空再來討論及補充有關正拍擊球的一些技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球友不吝賜教,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