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技術改善】【2】網球運動中的同步打法


  有很多球友詢問後面是否會寫一些有關「戰術」的文章,個人的想法是希望先多討論一些「技術面」的部分,後面再來談「基本、進階戰術」,畢竟,就算要使用戰術,總是得有「技術基礎」來執行應用,「知己知彼,百戰不怠」,先了解及改善自身的缺點,否則容易弄巧成拙。



回到正題,請先參考下圖:

咦~?不是討論網球技術嗎?怎麼是Wang & Kuo的投球照片咧?別急,這邊要介紹一下「同步打法」的原理,先拿棒球的例子來說明。

  由於投球是非常精密的連續動作,當投手進入「投球動作」時,由於要準確的將球投入「有限區域」中,所以一旦進入動作時便無法輕易改變「投球韻律」,而且投手板至本壘只有18.44m,打者很難等到球投出後再瞬間判斷球速、球種來揮棒,因此打擊者便利用此一投球特性,將揮棒準備動作與投球動作時間進行「同步」,以便「預測揮棒時機」來提高打擊率(當然,打擊者必須大致猜中球種、球速,才能準確同步),一般來說,打擊者主要選擇「投手踏步」(如Kuo圖)「身體下沉」(如Wang圖最左側)時作為投打同步的「基準點」


《分腿踮步力學原理》

 這邊先說明一下分腿踮步的運動力學原理:

牽張-縮短循環(Stretch-Shortening Cycle, SSC)

說明:利用肌肉伸張時儲存彈性能,以及引發伸展反射,促進肌肉的運動單位徵召,在最短時間,產生最大能量。

牽張反射(Stretch-reflex)


說明:身體對外來伸展之肌肉刺激的非自主反應(藉由感覺神經元的神經衝動造成骨骼肌的反射收縮)


ƒ  如上圖所示,當我們「曲膝分腿前跳」落地時,會引發骨骼肌的「牽張反射」,利用此一「反射動作」(不經大腦而由脊髓所控制的動作)自然進行「牽張-縮短循環」,可以在落地的瞬間讓雙腳肌肉產生強大的能量來進行瞬間「移位」,同時,由於落地時「重心下壓」,使得雙腳腳底承受「超越體重的重力」,自然產生大過站立時與地面間的「摩擦力」,讓身體可以更容易的「加速移位」

  由於「分腿踮步」可以產生「牽張反射」及較大的「摩擦力」「加速移位」,因此所有的選手在比賽時都會採用此一方式,以應付對手的快速回擊或發球上,這邊要特別提醒一點,不論是「牽張反射」「摩擦力」都只有在「落地」的瞬間才能發揮作用,一旦雙腳落地「停留」在原地而不進行移位,則「牽張反射」或增加的「摩擦力」均會立即消失(球友們可以自行測試比較一下踮步後立即移位及原地移位兩者的差異),所以踮步的「時機點」非常重要,太早太晚都不行。



《以分腿踮步與對手擊球進行同步》

  在大致了解「同步打法」的原理後,接著來討論此一打法要如何應用在網球運動中,各位球友是否有碰過對方的發球或正、反拍回球明明不是很快,但卻難以及時移動腳步來調整姿勢回擊?發生這種狀況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喪失集中力(一時失神)「未與對方擊球時間同步」(大部分是這個原因,誰叫你打球時老是雙腳站死死的)所造成。

  網球是一項需要「韻律感」的運動,不管移動、揮拍擊球都必須把握兩個主要原則,「保持自己的節奏」「配合對方的節奏」,將這兩項原則綜合起來就是本節所要強調的「同步打法」,我們先來參考以下的影片:




  各位球友從上面的影片中可以發現,在雙打中的前排及接球方都會隨著「發球方」的擊球時間點進行「分腿踮步」的動作,第二部影片也可看到Federer接球時一樣配合對方的發球「往前踮步」,第三步影片中Federer連在移動中也隨著對方的「擊球節奏」保持「踮步跳動」,請參考下圖:


  先分析雙打前排及接發球,一般來說,「分腿踮步」主要有兩種類型,「雙腳直接前跳」「單腳踩步分腿前跳」(左右腳皆可,看個人習慣),就跟一開始所說棒球打擊者採用的「同步時機」類似,這兩種方式都只是個人習慣,無所謂好壞,也可以針對不同的發球節奏來使用,對方發球節奏或回擊較快時大多使用左邊的「雙腳直接前跳」,而發球節奏慢或雙打前排貼網壓迫時則常採用右邊「單腳踩步分腿前跳」的踮步方式。

  至於對抽回擊的同步,由於需要一邊移位一邊抓同步時機,個人認為這對一般球友來說比較困難,在上面第三部影片中可以看到Federer在移位時仍保持節奏不停的跳動,這需要相當的「肌耐力」「專注力」,自然也要相對付出相當的訓練及努力。

  如果球友們要求明白指出踮步的「時機點」,那各位可能要失望了,因為每個選手的發球、正反拍都有其各自的擊球節奏,也會因為你回擊的球種、球速而產生不同的節奏變化,跟棒球投手不同,在網球中只能自己隨時調整踮步的「時機點」來與對方擊球同步,這也正是球友們常說的「球感」,除了天份之外就只有多多觀察選手的動作及自行練習了(建議找抽球穩定的對手練習,比較容易抓到踮步時機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球友不吝賜教,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