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先看下圖來回顧一下單手反拍的動力鏈,接著我們再來分析單手反拍各動力鏈節的發動時機及實際運用。
單手反拍各動力鏈節的發動時機:
各動力鏈節的發力原理可參考前面的幾篇文章,這邊我們提一些重點即可:
- 重心前移:在正拍中沒有特別提到這點,實際上人體的重量藉由重心的移動是可以產生相當的力量,將整個身體轉變成「動能狀態」作為後續動力鏈的加速基礎(如果再往前延伸討論重心前移的動力來源,自然是利用「非重心腳」的「閉鎖式動力鏈」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各位可以自行體會)。
- 重心腳:前面提過由於單手反拍發力流程的關係,重心腳會「自然」偏向「持拍側」,這也連帶影響「重心腳」踩出的位置,要讓「肩膀轉動」及「腰臀扭轉」兩段主要橫向動力鏈節能發出較大的動力,重心腳踩出位置就必須「儘量」與擊球點的相對位置保持在「右前方(以右手持拍為例)」,讓身體呈Cross站姿,請參考下圖:
順便提供一下費哥用「非持拍側」重心腳的擊球分解動作給各位參考,很明顯的看出他腰部的旋轉縮短很多,但天王畢竟是天王,硬是在如此窘迫的時間內還是維持肩膀「背對來球」及腰部「鎖住暫停」沒讓腰胸開掉,並讓重心腳略微往前蹬起,讓身體重心往前移動,並在重心腳蹬起後略往後拉(前腳也略往前提平衡身體),補強腰部旋轉的反作用力,穩定的完成擊球:
- 肩膀轉動、腰臀扭轉: 利用預備動作的轉身自然形成腰部反轉及胸肌收縮所儲備的肌力讓軸心加速旋轉,接著以腰部「鎖住暫停」的力學加速效果,作為後段手臂動力鏈的加速基礎。
- 手臂揮動、手腕甩出:手臂揮動前面已談過,這邊討論一下「手腕甩出」,當我們將手臂由內向外展開時,由於人體肩膀、手肘關節結構不利於向外扭轉,在擊球前,手腕關節可轉動的角度所剩無幾,其實能再「甩出」的範圍有限,且相較於正拍,單手反拍的力臂較短,揮拍路徑「弧度」較大,造成擊球「容錯率」較低(單位時間內拍面角度變化比率高,擊球容易偏移),因此大部分的選手均採取「手腕壓出」的方式,降低拍面單位時間內的變化比率,以提昇擊球時的「容錯率」及穩定性(即使是費天王也不是每球都用甩的,只是他腕力及球感太好,比其他選手用甩出的比率要高),建議一般球友還是以「壓出」的方式來擊球(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要學Pro的姿勢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的@_@)。
由於大部分動力鏈的應用原理在講述正拍時已說明過,單手反拍的篇幅相對減少,有興趣的球友可以交互參考閱讀,至於雙手反拍的部份,由於個人習慣用單手,之前因為肩傷學了一陣子雙手反拍擊球,雖然姿勢還好,但還尚未完全體會到雙手反拍動力鏈的感覺,上不了檯面,有待後續鑽研再來分享,歡迎各位踴躍留言提供改進意見或提問共同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球友不吝賜教,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