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上,動力鏈的運用是在前段動力仍處於加速狀態時,後段動力即已發動,接續發力加速並讓力量匯聚於拍頭上,讓拍頭得以使用整個動力鏈所產生的力量來擊球,在正拍動力鏈中包含了「重心腳蹬起」的縱向力量及上半身與手臂的橫向旋轉力量,而縱向的力量在橫向的「手肘後拉」、「腰部旋轉」甚至到「胸肌收縮」時都還處於發力加速階段,使得正拍擊球的體勢呈現「螺旋向上」的狀態(例如蹬起擊球,縱向力量施力時間較久)。
在網路上查閱了不少國內外的教練、球友所發表有關動力鏈在正拍上應用的文章,加上個人平日的觀察與教學所得,提出以下觀點與各位球友分享:
《動力鏈另解》
既然擁有博大精深的中國字,讓我們先來說文解字一番,「動」「力」「鏈」,即為在首段「力」量發「動」後,先讓後續各段「力」量「鏈」結的能量狀態從靜態的位能轉變成「動」能,在前段「動力」來源仍處於「動」能狀態時,後段的「動力」可在「動」能狀態下施「力」加速,避免由靜態位能轉變成「動」能的能量損失,從而達到將「動力」完全用於穩定加速的目的(好像愈說愈複雜了?_?)。
舉個生活上的例子,想像一下開車時分別從靜止及行駛狀態下踩油門,何者可以較輕易的「穩定」加速?答案顯而易見,自然是在行駛狀態下;原因無他,當我們對處於「動能」狀態下的物體施力時,少了由靜態位能轉成動態動能的能量損失,而動態的物體由於本身就具有動能的向量(其所具備之能量有方向性),因此,當我們以同方向(或小於90度的銳角)對此動態物體施力時,即可使該動態物體產生「穩定」的加速度。
再以棒球擊球為例,我們常看到大聯盟的打擊手在打擊時,必定是先向後扭腰、向前方(或斜前方)踏步、轉動腰部帶動球棒,使球棒處於動能狀態,然後加速轉腰拉肘、手臂加力,使得球棒得以「穩定加速」來擊球,除了棒球外,幾乎所有田徑的投擲項目如標槍、鏈球、鐵餅等,也都是運用相同的原理。
在《正拍力學原理初探》一文中提及動力鏈的兩大類型,開放式及閉鎖式動力鏈(閉鎖式動力鏈運動乃是肢體末端或遠段是對抗相當的阻力,開放式動力鏈運動是肢體末端或遠段自由移動沒有阻力),而在正拍的動力鏈中,「重心腳蹬起」及「手腕甩出」的擊球瞬間(約0.5 sec,真的是瞬間),會有閉鎖式與開放式動力鏈接連或轉換使用的狀況,最明顯的是「重心腳蹬起」的部份,當踏出重心腳在腳掌觸地時,重心腳的各個關節及肌肉需對抗來自體重下壓造成的地面阻力,然後利用對抗此一阻力(閉鎖式動力鏈)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轉而接續發動「開放式動力鏈」(感到膝蓋一陣酸痛 T_T|||)。
《動力鏈的發動及限制》
在網路上的文章對於動力鏈的解說很多,但卻甚少提到動力鏈的「發動」,不少球友在應用動力鏈時也常有這方面的疑問:「到底什麼時候的是發力時機?」,下面提出個人的見解供大家參考:
縱向動力鏈的發動:
縱向的動力鏈的發動點在於「重心腳蹬起」這一部分,前文已概略說明過,在由閉鎖式動力鏈轉換成開放式動力鏈時,因為要將整個身體從靜態的位能轉變為動能狀態,能量的使用及損耗相對較大,對腳部關節、肌肉的負荷也相對加重,但此一步驟卻是整個正拍動力鏈的發動點,一般來說,重心腳蹬起時力量會略微前傾,以便讓身體本身的重力也加諸於擊球的動力鏈中,而在縱向動力鏈發動後,整個身體便產生向上(或向斜前方)移動的加速度,成為後續動力鏈施力的加速基礎。
橫向動力鏈的發動:
橫向的動力鏈在整個正拍擊球中佔了大部分,但因為鏈結點較多,而且對方也不會乖乖的把球打回你身邊,因此常發生只能用到部分動力鏈的狀況,在此,我們先討論可以使用完整橫向動力鏈的狀況。
在正拍擊球中,橫向動力鏈的發動比起縱向要困難的多,原因是缺乏閉鎖式動力鏈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必須單純的以自身的力量來驅動,加上人體的關節雖然多為「可動關節」,但以擊球的姿勢而言,正拍手臂的揮拍相對於人體是「由外向內」的反關節運動(這點諮詢過隊上的外科醫師),力量較弱且不易施力,如果沒有前段動力鏈的加速基礎,單靠手臂揮拍不但費力而且效率很差。
轉回正題,請各位先參考下圖(以右手持拍為例):
- 圖A:左手呈現下垂狀態,加上右手及球拍重量導致重心右移,左輕右重,不利於擊球時的平衡,同時,橫向動力鏈的發動點位於身體左側的肩膀,施力時同時要負擔左手及身體的重量所造成的抗力,但因左手下垂靠近身體中心點,力距較短,發力後仍可讓身體的橫向旋轉有一定的速度。
- 圖B:左手前伸,讓整體重心往中央靠近,有利於整體的平衡, 橫向動力鏈的發動點仍位於身體左側的肩膀,但因左手前伸反而造成重心向前偏移,,在進行橫向旋轉時形成更大的阻力,讓發力後身體的橫向旋轉速度比圖A更慢。
- 圖C:以上兩種狀態我戲稱為「殘廢的左手」,不但沒有作為動力鏈的加力,其重量反而成為阻力,我們知道,利用槓桿原理,當施力點離支點較遠時,可以產生較大的反作用力,如圖C所示,以左手肘作為橫向動力鏈的發動點時,其後拉的力量因力距較長,同時將左手由靜態位能轉換為向後的動能狀態,並因關節鏈結結構拉動左肩,讓左肩發力時也處於動能狀態,不會產生能量損失,且因施力力距較長,讓支點另一邊的右半身得以取得更高速的旋轉,比起圖A, B中的施力方式有更高的效率。(力距遠力量大,那為何不用手腕當發動點?這跟人體結構有關,手肘後拉時手臂彎曲方向符合人體工學,同時因上臂連結著肩膀,可以達到連動的效果,手腕太輕且距離重心支點太遠,移動距離過長,同時與肩膀間還隔著一個關節,連動力量反而不足,各位球友可以自行測試看看)
以非持拍手手肘作為動力鏈的發動點除了上述的優點外,還有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讓胸肌自然擴張(胸肌當然也是動力鏈的一環),產生類似拉弓的效果,讓胸肌收縮的力量得以加諸於持拍的肩膀及手臂,像棒球的投手也是利用相同的動力鏈原理,看看王建民在左手肘後拉時整個胸肌的擴張狀態,就可以了解為何要以「非持拍的手肘」作為橫向動力鏈的發動點了。
《動力鏈的限制因素》
討論動力鏈的文章中常以「九節鞭」、「鞭子」來描述,可惜人體的關節既不夠柔軟,能夠轉動的方向也有限制,而且還大小長短不一,用「九節鞭」或「鞭子」來形容有點難以體會,這邊不再多所描述,僅提出動力鏈的幾點限制因素提供參考:
- 來球的高度:不同的來球高度會影響擊球時橫向動力鏈的軸面,當軸面過於傾斜時,由於人體關節可動方向的限制,使得動力鏈節間能量傳動效率降低。
- 來球的速度:來球球速快,代表動力鏈從發動至達到末端極速的時間縮短,容易造成動力鏈中斷或只能在有限時間內使用後段的動力鏈,球速慢則缺少擊球時的反作用力,即使動力鏈完整發動,也不見得會比僅使用後段動力鏈回擊高速球來得快。
- 擊球點與身體的距離及角度:個人觀察許多球友的擊球後,發現這點是最難的,因為擊球時不僅僅是把球打過網就好了,還要考慮擊球方向、高度、球種等諸多因素,常使動力鏈的末端極速無法有效用於擊球或無法達到動力鏈末端極速。
- 肌力:肌力的缺乏或不平衡(有臂力沒腰力,還有男人最大悲哀的「嘸夠力」),常會使動力鏈中斷或能量傳遞效率減低。
- 身體協調性及平衡感:跟肌力類似,身體協調性或平衡感不佳也會導致動力鏈中斷或動力能量傳遞效率不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球友不吝賜教,加入討論